(前情提示,这篇没有干货,纯粹是像好朋友之间的聊聊天,分享最近的心路历程)
Not gonna lie, at this point in life, I’m feeling pretty lost.
有朋友会问为什么这么久都没有更新公众号, 主要原因当然是我太懒,不存在任何借口。
同时也明显感觉到这段时间的心理历程在发生变化,在经历了working from home一年多以来,状态一直非常颓废,没有任何动力做事情,每天都是得过且过。于是在和朋友聊天的中,发觉到自己目前正经历 identity crisis (自我认定危机).
My identity crisis
identity crisis 应该是每个20多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都经历过的,而且这个东西就像大姨妈一样,时不时就来刺激你一下。
我在上大学整个期间都有identity crisis,当时整个人就是很焦虑,焦虑到从physical 到mental 都是不正常的状态,伴随而来的症状就有长期长痘痘以及失眠等等。
后来明确自己要出国了,动力值加满,做什么事情都是执行力爆表,于是终于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啊这种感觉真的是太棒了!
所以在过去的三年里我都自我感觉良好,我终于摆脱了在国内时无穷无尽的焦虑。所以目前处于一种很安逸的状态。
我感觉我可以躺平了(因为我对物质没有什么很高的要求), 事实上,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我也一直都在躺平, 因为没有任何动力去实现目标,也不知道有什么目标可以去实现。
这种感觉确切来说就是,过去那么努力想要来加拿大定居,现在靠自己努力实现愿望了, 应该要放慢脚步品味生活才对。是这样吗?
但是当我反思目前的生活状态时,我又开始陷入了抑郁。我28岁刚刚开始,基本上处于一个开始思考我是要settle down 还是应该继续探索更多无限可能的人生节点, 但是我找不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Hence, identity crisis again…
I’m a Yappie.
我承认不再焦虑的生活状态的确和之前比有很大进步。
我可以更静下心来学语言和文化;
我可以专心前端开发的工作,而不是想着如何熬过雅思课然后下课拿钱走人;
我可以开始谋划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室,做自媒体开展自己的副业。
当你有很多的想法,但是都不付诸实践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满满的罪恶感。因为我还是很典型的yappie 的思维模式。我觉得作为亚洲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思维模式。(非常推荐大家去看油管上面名为yappie 的一个系列!)
Yappie这个词,是说Young Asian Professional, 在我看来就是一种high achiever 的思维模式,一直追求达到人生中的各个里程碑,
比如找到一份well-paid and comfortable job, 比如程序员Image;
在多少岁之前拥有自己的房产;
在多少岁之前可以有足够的财务自由环游世界等等.
作为一个Yappie, 你会永远把自己放置在忙碌的境地,never stopped to question what else you can do.
所以我们永远做不到像老外一样,对生活抱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做着一份虽然收入没那么体面,但是自己很热爱的职业,虽然银行存款不多,但是仍然可以没有任何思想包袱地心血来潮时可以去南美洲backpack。
Instead, we’re playing it safe!
我并不觉得playing it safe 是个消极的东西,虽然也不是什么可以自豪的东西。毕竟传统的父辈就是这么教育我们的,他们在那个年代需要牺牲掉很多,极尽全力去给我们营造尽量舒服的物质环境。
导致现在年轻一代的我们,还存留有很多危机意识,或者是self-criticism 自我批判的意识。
但是一旦我们面临的选择多了,这种自我批判就会变成自我迷失。因为当你来到一个全新的国家,既然人生已经重新洗牌,我不知道我应该继续选择high achiever 的模式,还是settle down to be just normal and average.
The only thing that excites me is finding my identity.
当我看到周围的同龄人,在28岁这个年龄,基本都有了6-7年的professional experience, 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是senior 或者起码是intermediate level。而我荒废了过去的6-7年时间,到一个新的国家从零开始,所以作为一个junior,完全不知道自己未来的career goal 是什么。
这种感觉还是会让我陷入迷失。
再比如我的一个同龄朋友,感觉自己在这个年龄达到了加拿大的职业发展天花板,所以明年计划去美国开拓新的版图。她当然也有自己的焦虑,也没有确定好自己的未来生活状态是什么样。
but at least she’s aiming for something.
但是一旦我失去了做事情的方向,就感觉失去了自我。
如果你问我在20-30岁期间各种瞎折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会觉得是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是最让我开心的一件事.
就好像如果我不努力把自己弄出国,我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喜欢冒险并且喜欢挑战的人;
如果我不开始写公众号,我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很有表达和创作需求的人…
但是还有更多的identity 仍待探索,对于未来生活是什么样子我大概有个版图,但还是很模糊。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之前看到一个对哈佛大学生的采访,这位看起来20出头的学生说
I don’t think there’s any meaning to life, I think we’re just hanging around.
And it is tough to work, but then I have to get a job which kind of sucks.
Life is what we make of it,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如果要我来诠释他说的这段话,人不是非得抓住一个能让自己获得满足感的identity不放。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是我们强行给自己的人生定义意义罢了。所以,不用太纠结identity的迷失,fulfillment 本来就是一种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