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背景的我如何学好英语

英文的流利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加拿大的生活质量。作为来自十八线小城镇,非英语专业背景的我来分享下高考之后是如何自学英语的。

Ahoy there! ~~


之前在知乎上收到小伙伴留言,问我高考之后是如何自学英语的,因为他自己觉得大学四年只是词汇量变大了,其他都在退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分享话题,我也一直想自己对这些年学习英语的心得体会做一个回顾。

但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话题写起来好像在准备高考一样,一直在思考从什么角度分享会比较有趣一点,所以也就一直拖着不愿写。

恰逢这周是加拿大的长周末, 不如逼自己写写这个难啃的话题,我尽量写的轻松一点,大家看的欢乐一点。

背景故事

我国内商科毕业后在上海新东方雅思口语老师干了两年后来到加拿大,雅思总分8.5 (听 8,读9,说8.5,写7.5)我当然知道雅思成绩只是一个考试标准,不能完全衡量语言水平。

也确实是这样,刚来加拿大生活的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之内,每次和房东聊天都压力山大,明显觉得native speaker跟口语8.5不是一个量级的 (我后面会具体说这种区别在哪里)。

当然现在好很多了,工作环境里只有我一个是非英语母语者,但我在交流上基本无障碍也无压力,也就是所谓的working proficiency ,我深知这辈子也做不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虽有遗憾,但起码有持续奋斗的目标,也就是无限接近native的水平吧。

总结一句,我是非英语专业出身,也就是说我的英语学习纯属野生派,当初凭借的就是对英文的满腔热爱然后不断激励自己进步,所以我的学习方法比不上学院派的严谨,but whatever, who cares! 

背诵或复述自己感兴趣的英文片段(晨读–背诵–复述三部曲)

这个应该是我觉得对我口语提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了。

我属于十八线小城镇出来的小镇做题家,我的英语启蒙非常晚,初中才开始有英语课程,所幸高考英语还不错,就有一种自己英语实力很强的错觉 ==,但是上了大学之后就感觉到英语口语尤其吃力。

因为在英语课上要求我们要和身边的小伙伴用英语介绍自己,就这么简单的任务,我磕磕绊绊憋了半天。和我对练的小伙伴是广州一所重点中学上来的,当然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资源和口语训练都比我多。

于是我永远忘不了对面小伙伴脸上不耐烦但是还要保持礼貌微笑的表情。。。

WTF?! 这极大地刺激到了我。然后我就开始研究怎么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也就开启了最传统的方式——晨读

从新概念第三册开始读起 (因为1和2都太简单了…),读着读着我发现,这些故事都很简单,但是里面的遣词造句又地道又干练,并不是高考英语的那种复杂和生硬。

然后我就想这些干净的句子也能不能从自己口里说起来,

当然不能!

就像是你完全没有过这种积累,怎么可能有输出?!于是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始第二阶段——背诵。我开始背诵新三甚至后来的新四的一篇篇短文,每天的任务就是背诵一篇,这种方式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

后来我觉得纯背诵难度太低了,于是我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复述,也就是先通读一两篇文章,理清了文章的大意和思路,开始自己组织句子来讲述这个故事,一开始会发现遇到不熟悉的表达经常就卡壳了,也就是我们的lexical resource不够丰富,不能很好的paraphrase (这个对很多初学者都有这个困境),所以我也就只能再瞄一眼文章看看人家高手是怎么表达的。再反复这种练习。

再后来,新三新四都背完了,我没有素材了,我就开始找长文,我当时很喜欢看<新东方英语>大学版杂志 (PS: 因为我文化不够看不了经济学人、纽约时报这种大刊,新东方英语收录的文章是比较接地气的),它其实就是一个国外各种比较有名的刊物文章的收录,但是里面很多文章都是大学时期的我感兴趣的,真的是承载了整个大学时期的青春。最近了解到这本杂志在17年12月已经停刊了,唉…到现在我还印象很深刻的文章有

“宫崎骏的一生”

“网络时代分手是什么体验” 

“为什么我要从投资银行辞职” 

“为什么我们要拥抱单身”

“为什么你不能和一个爱看书的女孩约会”………. 

我摘录了自己喜欢的英文片段

这些文章真的是让我觉得世界如此缤纷多彩,承载了我大学时期的整个青春。

我还会一篇篇地打印出来这些文章(因为方便在上面勾勾画画做笔记),然后反复读很多很多遍,一些很漂亮的句子或段落我会背诵起来。

比如这里截图的是当时20岁出头年轻气盛的时候很喜欢的一段话,来自文章“为什么我要从投资银行辞职” 。很长时间里我都是以文章里面的思想激励自己,也是为什么毕业之后没有从事金融行业的原因之一吧🤣。

新东方杂志还会提供这些美文配乐朗诵的mp3,都是native speaker录制的,然后我会下载到手机,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打饭的路上,洗衣服的时候我都会听。

不为什么,就是单纯地很享受做这些事情,起码是我烦闷的四年大学生活的一丝慰藉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反复地琢磨native speaker发音的每一个细节,慢慢去模仿,也就有了自己很多的体会。

再到后来上研究生,我开始觉得<新东方英语>杂志的题材有点滥俗了,然后我就开始转向比较学术或者比较社会、民生的题材,然后我就开始看TED Talk 以及BBC 的新闻报道。

对于我感兴趣的,我还是摘录下来,但不再是打印下来,而是用了一个evernote 然后创建里面各个话题的notebook,比如对于讲中国one-child policy 的BBC 报道,我会收录到题为law and policy 的笔记本,对于讲procrastination 的TED演讲,我会收录到Human and science 的笔记本等等。

收录完之后,仍旧是通读以及复述自己感兴趣的片段,我还记得我研究生住宿的条件没有那么好 (不像本科的时候可以跑到图书馆的湖边去晨读) , 这回我只能早起在楼道里小声地读,但是因为有回声,还是会被听到。记得有一次吵醒了一个宿舍的妹子,妹子怒了,出来骂了几句,还差点被扔拖鞋……

积极寻找实战机会

自己一个人如何练习口语总觉得进步比较慢,而很多小伙伴都提到,就像很多事情一样,语言的学习需要长久的坚持,如果得不到正反馈,我们的意志力很容易被消磨,就会容易中途放弃。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为了得到正反馈,我们需要积极寻找实战机会,也就是恰当的【语言环境】,因为在语言环境下,你会得到最即时的反馈 (instant feedback),在跟native speaker的交流中,你会明显察觉到自己逐渐能够从简单的概念到复杂的故事的描述,这个就是正面反馈,会极大增强你的自信心。

我不得不承认,大学到目前为止的三段使我英语飞快进步的经历,都跟语言环境相关。

英语角和志愿者活动

刚进大学校园的我们总是对各种奇奇怪怪的社团活动很感兴趣。我们学校晚上有个“英语咖啡吧”,里面的装修风格略像个咖啡厅,稀稀拉拉的小圆桌,昏黄的灯光,天花板上blingbling的摆设,刷校园卡1块钱一杯的速溶咖啡…

学生在里面只能用英语交流,然后偶尔会有外教在里面跟大家一起讨论。我当然就对这种活动很感兴趣,会经常参加,偶尔有外教和一群小伙伴围坐在一起,然后就可以开始你的show time了。

我反正当时就是口语5-5.5的水平,但是旁边同学甚至连开口都不敢,于是因为我比较积极所以就有更多和外教交流的机会。你会发现,对于刚上大学的我们来说,其实每个人的口语水平都一样菜,但是谁更勇敢开口,谁就能拥有旁边小伙伴一脸羡慕的目光…..

这样的正反馈越多,你就会有把英语学好的信心。

再后来到大二,就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和来自国外的志愿者在当地进行志愿活动,所以就有了更多机会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的机会,不能说口语在飞速进步,起码更勇敢开口交流了。

出国交换生经历

第二个促进我英语最快速进步的阶段就是大三上学期的出国交换。很幸运我拿到了公派交换生的机会,学校是在英国伦敦。我出国交换也是要考雅思,当时就是考了个6.5。

没去之前,我还以为自己当时的英语水平足够让我在国外很自如交流了,(毕竟也是在英语角和志愿者活动中摸爬滚打过来的)结果很快让我啪啪打脸。

我的室友是美国人,一推门进去她给我叽里呱啦讲了一堆我只能听懂20%的什么玩意儿,听不懂也就算了,我在讲的时候也是各种用词错误、语法错乱、卡壳讲不下去。。。

比如说,我说我要去barber shop, 她笑了我半天,她说barber shop 是给男士的,你要去的是hairdresser, 我心里好郁闷,中学课本上不就是教的barber shop是理发店么….

还有一次,我可能是把辣椒弄到眼睛里了,我想表达”我的眼睛辣死了“, 然后我就说了一句”my eyes are so hot!”  

旁边一个小哥正在埋头写作业,听到我这么一说,瞳孔震惊,不敢相信地望着我, 说“ Excuse me?!”  我这才反应过来我用错词了,啊….真尼玛想钻进地洞!!

别说了,还有类似这样的事就太多了,因为各种cultural shock加上自己英语实力不够。但是也是在这期间,我的听力和口语进步飞快,尤其是听力,

基本上能够听懂美国舍友说的80%以上了…. 

所以我的感悟是,我们在持续地和native speaker交流中,最先启蒙的应该是听力,然后在/大量重复性/的听力输入中,我们会消化学习他们用的表达和句式,在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之后,才能是口语的输出。

加拿大的留学打工经历

再后来,就是来到加拿大后的经历,当然跟一开始出国交换的惊慌失措相比,已经淡定很多了。但是还是觉得在英语方面有挑战。

毕竟除了那一个学期的交换,我没有长时间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很多生活场景的表达用词,我只能用书面语来说,就是很生硬,还有就是他们讲话中大量的习语idiom的运用,各种段子的运用。

最重要的是,自信被打击。以前因为在国内,所以对自己英语水平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一来到英语环境,感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发音、流利度、用词地道性等都被360度被nativer speaker碾压。这种心理压力一定是会让自己有挫败感的。

但庆幸的是我上学期间找到一份在汉堡店打工的经历,因为是cashier要接顾客点单,还有给顾客准备meal,会有电话接单,会遇到很多奇葩的顾客,burger 做的太久生气,因为burger的料没放对而投诉,因为外卖订单少了一包薯条打电话过来骂你。

我从这段经历就学到了一个道理

PEOPLE CAN BE JERKS! 

所以就得逼着自己confront 无理取闹的顾客,保持镇定并清楚地解释给顾客发生错误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每一次在经历这种小波折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英语又进步了不少。能够在危机中也清晰地表达,哈哈哈。

深入了解欧美文化

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说到底,语言的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对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可上面的。

比如,small talk是欧美推崇的很重要的文化。但亚洲人大部分对这种small talk比较拘谨。

我觉得雅思口语里面的part1, 有点类似这种small talk(虽然不完全是),但基本上就是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聊天氛围。

我给很多学生做雅思口语模考的时候,发现他们存在一个答题思维的问题,就是他们觉得雅思口语题就像我们上学时的语文阅读题一样,在寻求某种套路去答题,所以答案就失去了生活气息。

还有就是欧美人比较casual, 甚至有的时候比较vulgar (特指老美,哈哈哈) ,没有这么强烈的层级意识,而因为我所接受的教育,导致我从小到大一直是个唯唯诺诺的人,做事情一定是量准了按照条条框框去做。然后我会发现这种思维方式跟很多英文语境是相悖的。

对于这方面,除了在生活中观察学习,我就是通过看美剧来让自己更深入接触欧美文化。

学好英文对加拿大生活的重要性

最后,就是英文好在会很影响你在加拿大的生活质量。

这个话题可能比较备受争议,但是我知道的很多人,他们学历耀眼,毕业后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事业,甚至也解决了身份问题,但是觉得在加拿大生活得不自在,还是选择了回国。

究其原因,就是一个【归属感】的问题。的确是,在一个不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很容易有挫败感。

我只想简单地表达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在加拿大生活快三年了,我从来没觉得我是属于Minority ,我并没有觉得我融入不了所谓的主流社会。

在我看来,主流社会就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都有自己舒服的活法,活得开心自在就行。你当然可以选择结交当地朋友,一起做礼拜,爬山露营等;你也可以完全不跟人社交,自己活得舒服就行。没有人会judge你,也没有人会道德绑架你。

也有人会问移居国外,是否会有自己比别人弱势inferior的感觉,如果吵架的时候英语和别人对骂不过来,那可能真的会比较憋屈哦。

所以要把英文练好,这个真的很关键。

是的,我们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native speaker的程度,但是只要在生活和工作场景中交流顺畅,在危机的情况下,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能够为自己的权益合理辩护,这也就够了啊。我所拥有的工作技能以及我的职业机会是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我为什么要觉得自己比别人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No comments to show.